人生步入新阶段,想着以后可能很少有机会再给自己组装电脑了,便借着这个机会给自己组装了台战未来的性能小主机。
本打算是1000以内搞定板U的,后面发现是一千预算进卡吧,加钱加到两千八了,从一开始的5600G套装到12400套装最终选择了B760I+13500组合,也算是入手到了心仪的配置。
详细配置信息
首先,放个详细配置:
- CPU:Intel Core i5-13500,淘宝1680元入手
- 主板:铭瑄(MAXSUN)MS-终结者B760ITX D4 WIFI,京东829元入手
- 散热:利民AXP90-X53,淘宝154.23元入手
- 内存:金百达银爵3200长鑫A-die C16 16Gx2,拼多多326.7元入手
- SSD1:致钛TiPlus7100 1T,拼多多381.3元入手
- SSD2:西数SN550 500G,已有配件
- 电源:全汉Flex-500G,已有配件
- 显卡:蓝宝石RX550半高,咸鱼350元入手
- 机箱:1U半高ITX机箱,咸鱼297.55元入手
放个macOS系统截图:
CPU选择
我上一台主力机CPU是i5-8500,6核心6线程,虽然大多数时间够用,但是用来做开发的话偶尔任务多了也会有CPU跑满的情况。所以此次装机,在选择配件的时候我就决定,CPU单核性能一定要够高,且核心数也不能太少,所以,i3及R3肯定是不考虑了,洋垃圾单核性能低也不在考虑范围内。
一开始我也考虑过R5 5500及R5 5600,在当时的时间节点来说,这两款算是最有性价比的AMD处理器了,搭配个主板也就千元左右。但是后面我对比了下单核性能,发现差距有点大,再加上我有黑苹果需求,相对来说Intel的CPU会好点,而且我想要个有核显的CPU,R5 5600G虽然也差不多的价位,核显性能也比Intel好,但是不考虑玩游戏的话,Intel的核显在编码接码这块更有优势,所以最终还是没有考虑选择AMD。
于是选择回到Intel阵营。本着买新不买旧,12代之前的肯定是不在考虑范围内,再加上想要个带核显的CPU,i3 12100F、i5 12490F及i5 13490F也排除了,只剩下i5 12400及i5 13400相对来说更有性价比,正当我纠结是选择12400还是13400的时候,我发现了i5 13500及i5 13600,然后我上深水宝问了下,发现在售的13500大多都是QS版本当正式版在卖,只有少数店家有正式版的i5 13500在售。
i5 13500这颗CPU是6大核8小核共14核心20线程,相比13400多了4个小核心,13500的价格也比13400多了400RMB左右,选择这个CPU主要是看中这个CPU有6个性能核适合用来运行吃单核性能的程序,剩下8个小核心可以用来跑一些偏向后台的任务,例如开发时用来跑MySQL、Redis等服务。
所以,本着战未来的想法,最终还是咬咬牙1680人民币上了i5 13500。
我知道肯定有人会说,都上13500了,为什么不选择加钱上i5 13600k,毕竟13600k才是正宗的13代,13600k以下都是12代的马甲。
从我的角度出发,13500已经够我用至少五年了,我没必要再加钱勉强上车,两者之间的差价加到内存或者SSD上对我来说收益更高。而且,13600k频率更高,发热量也更高,塞入小机箱散热会压不住,没必要给自己上强度。
铭瑄 B760ITX 终结者主板
这一两年几个大品牌的主板价格有点高,家境贫寒的我,肯定是只能考虑一些二三四五线的小品牌了。
选择这块主板原因其实很简单,一是因为我有黑苹果需求,在购买之前这块主板已经有了成功的案例;而是这块主板有两个M.2接口,速率先不说,只要是NVME协议,总是比SATA3接口更快的;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价格在我承受范围内了,比起一线大品牌的B760主板,铭瑄的这块主板算得上是有性价比了。
至于为什么要有两个M.2接口,我是想一个用来装macOS及Windows还有当存储盘;另一个用来装archlinux、Gentoo等Linux发行版,Linux单独放一个盘能更大程度防止误操作导致我的macOS及Windows系统数据丢失,毕竟这么好的CPU不跑跑编译啥的有点浪费;再加上现在国产的闪存价格,很难不购入一块国产大容量盘支持下国产啊。
蓝宝石RX 550半高刀卡
很难想象,为什么马上2024年了,还会有人买这种2017年发布的低端卡了吧。
但是其实我购买这张卡的原因非常简单,因为这张卡是目前最新版macOS能支持的最便宜的半高独显了。
如果不选择半高,海鲜市场目前(2023年9月)全高的蓝宝石RX550 4G Polaris 21核心只要10元左右,性能还跟我这半高的一样。
只是我选择的是半高小机箱,也就这块显卡最便宜也能符合我的需求了。
入这块显卡,纯粹是为了黑苹果系统,如果后期玩不了黑苹果了,我可能会选择拔掉独显以提升性能用CPU自带的UHD770,毕竟解码来说,还是UHD770更能跟上时代。
内存及固态硬盘
我上面也说过,新购入的这一对内存条及SSD都是选择了国产颗粒的,如果不选择国产颗粒,可能在我购买时还能节省一些费用。
内存条我选择了金百达银爵3200长鑫A-die C16两条共32G,在接下来的五年我可能都不需要升级内存了,主板BIOS开启XMP之后能稳3200,对于我这种不超频用户来说够了。
SSD选择了致钛TiPlus7100 1T,支持PCIe 4.0,除了量大管饱之外,支持PCIe 4.0算是能战未来?
macOS系统
我使用的EFI来源:https://github.com/Xmingbai/MS-B760ITX-Hackintosh
感谢作者的开源精神。
我目前用的是macOS 13.3,不能说完美,但是功能使用基本上都正常。由于未更换无线网卡,目前无线网卡及蓝牙暂无法使用。
日常使用CPU及显卡均无问题,看跑分也是正常水平,运行高CPU负载程序及看4K视频均能正常使用。
性能测试
测试之前,先说明下我的测试环境。
BIOS里,除了开启XMP,以及对macOS一些设置之外,没有修改任何跟性能有关的选项。
测试环境在空调房内,可以认为在26度左右。
我也不是什么专业测试选手,测试结果仅供参考以及供我自己以后方便查看。
Windows系统测试
系统是Windows 11,测试结果仅供参考。
CPU-Z相关信息及测试结果:
GPU-Z展示RX550显卡信息:
GeekBench 6.1跑分信息:
接下来是CineBench 2024单核及多核跑分成绩:
接下来就是喜闻乐见的鲁大师跑分:
再是AIDA64拷机CPU频率及温度相关信息:
最后是CrystalDiskMark检测致钛1T硬盘信息:
macOS系统测试
Geekbench 6 CPU测试结果:
详细结果信息:https://browser.geekbench.com/v6/cpu/2525175
Geekbench 6 GPU OpenCL测试结果:
详细信息:https://browser.geekbench.com/v6/compute/895305
Geekbench 6 GPU Metal测试结果:
详细信息:https://browser.geekbench.com/v6/compute/895312
CineBench 2024测试结果,总共三次结果:
多核结果:
单核:
这是App Store的CineBench R23跑分结果:
功耗
功耗情况均来源于插座功耗检测仪,且下列结果仅针对主机,不包含显示器等外设,且是带RX550显卡,结果仅供参考。
- 关机待机功耗:4.1瓦
- 日常使用功耗:大约平均60瓦
- B站观看视频:大约70瓦
- 拷机:215瓦
使用体验
使用三个月后,这套系统各方面也还算满意,尤其是性能方面,至少目前对我来说,完全是性能过剩,最直观的是,使用Gentoo作为桌面端系统时,编译各种软件时输出滚动速度感受最为强烈,体感比公司的E5 2620 v3编译速度快多了。
实测最新版本的Gentoo、ArchLinux等发行版均能完美运行,没遇到不能驱动的问题。